歌舞声中的藏式婚礼

 

三天的婚礼中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是传统在藏民族中的生命力。藏族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尊重、传承,在藏式婚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

      藏族婚礼中的迎亲仪式和上期我们谈到的送亲仪式一样,也是在歌声中开始的。比送亲更精彩的是,它还有丰盛的婚筵和浪漫的舞蹈。在藏族人吉祥的日子里,歌、舞、酒缺一不可,就像天上的星星、太阳和月亮,似乎从亘古以来就相互交融相伴在一起了。
      既然送亲队伍是踏歌而来,迎亲这方自然也会以歌相赠。藏民族可以自豪地说自己“能说话的就会唱歌,会走路的就能跳舞”,此言的确不虚。在一个村庄里,似乎人人都是歌者和舞者。遇上婚礼这样的场合,人们的艺术才能便得到充分发挥了。
      送亲队伍终于进了新娘家,人们按辈分长幼在客厅里落座。今天涌进客厅的人至少有两百多人,也幸亏是藏族人的客厅大,人们席地而坐,盘腿,负责招呼的女主人们忙着在每一个人面前摆茶碗、酒碗,再摆糖、瓜子、糕点、水果等。然后女主人开始为客人们上第一道青茶,也叫苦茶,实际上是在砖茶里加了盐的茶水。据说因为地神喜欢苦茶,所以第一道茶实际上是献给地神的;客人们喝的第二道茶才上我们在藏区随处可见的酥油茶、青稞酒、奶渣等。
      在喝茶的过程中,送亲的人们又开始唱歌了,见什么唱什么,由于主人家先上茶,当然就先从那杯苦茶唱起。歌词一般采用赋、比、兴的手法,极尽礼赞之能事,从茶的产地唱起,一直唱到茶的醇香。比如歌词中说主人家的茶有来自印度的茶,来自北京的茶,还有云南普洱的茶,苦的像熊胆一样,甜的像蜂蜜一样。印度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的地方,北京是毛主席曾经住过的地方,它们都是吉祥如意之地。在藏族人心目中,这些地方遥远而神圣,应该用赞歌来礼赞它们,实际上也是在赞美主人家的吉祥。这方唱了那方当然要回唱,婚礼就是在这一唱一和中热热闹闹进行下去。这是十足的在歌声中进行的婚礼。
      唱歌进行到一半时,待客官站出来用藏语讲了一通话,引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。这也是婚礼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,藏语称为“厦觉”,也即婚礼上为了烘托气氛而进行的幽默说笑。在这个仪式上待客官要有相声演员般的本事引大家发笑,他的噱头一是取笑自己,二是取笑他人,被他取笑的人不论长幼尊卑,在这种场合下是不能生气的。当然他首先是拿自己开涮。那天那个待客官就说自己年轻时候如何如何英俊、白皙,而现在又老又黑了,连姑娘也不喜欢他了等等,他还说自己从前牙怎么怎么好,可是因为羊肉吃得太多,把牙吃掉了。客厅里笑声不断,藏族人的幽默和欢乐在这时最充分地体现出来。而且我发现藏族人的笑声很特别,他们笑得很整齐、也很短暂,没有谁会拖着笑声的余音,是属于那种戛然而止的笑。待客官仿佛妙语连珠、包袱不断,每说一句都引来欢乐的笑声。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容易被逗笑,仿佛说笑的人是相声大师,婚礼的气氛在这时最为浓郁。后来我想明白了,日常生活中的藏族人是最容易满足的民族,一点点的欢乐,就可以令他们忘却生活中的诸多艰难,更何况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呢。
      说笑过后仍是唱歌,还有许多歌儿没有唱完呢。这是规矩,是传统对人们的要求。我们被请到楼上,即三楼的晒台,不一会儿人们就端来饭菜了,是一碗饭和一碟肉,肉是两片又大又肥的“琵琶肉”,腌制过的,足有手掌厚。为表示对主人的尊敬,我把两块大肥肉都吃下了,赢得了大家的赞许。他们认为,这说明自己家的肉做得好,客人喜欢。
      听介绍说,藏族的婚礼上有时一天要吃五、六顿饭,操办婚礼的人家一般要杀两头猪。藏族人家办婚礼一般都亏本,多的要亏到五、六千元。因为人们赶礼的数额也不多,一般都只有二十元至五十元不等,有的甚至就是提一桶酒、拎一袋青稞、或者一些核桃、花生之类的土特产来赶礼了。我对我的藏族朋友说,在我们那里,办婚礼的人一般都能赚钱。他瞪着迷惑的眼光看着我,似乎不明白这样一个大喜的日子怎么会和赚钱有关系。可我该怎样对他解释清楚呢?
      尽管藏区是一个宗教气氛依然十分浓郁的地方,但是在藏族人的婚礼上,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人的欢乐,而神灵的位置,则暂时退居其次。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,在热闹的婚礼上,是看不到喇嘛的。喇嘛们绝不会来参加婚礼。不是人们不邀请,而是这种场面对出家人不合适。
      晚饭过后,进入到头天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,跳情舞。也是送、迎亲的队伍对跳、对唱。婚礼上跳的这种舞蹈是具有本地特色的一种情舞,名为“尼西情舞”,关于这种舞蹈,我在后面将有专章来描述它。
      藏式婚礼一般要热闹三天,且极为讲究程式。第一天主要是送、迎、对歌和跳舞;第二天中午才是正式的婚宴。前来帮忙的人们将几口大锅支在新娘家院子外的路边,待客官这个时候是最忙的人,他要分配哪些人煮饭,哪些人打茶,哪些人招呼客人,哪些人为大家倒酒递烟。饶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的婚宴实行分餐制,人们在客厅的地板上席地而座,每人面前一套碗筷,有专人来盛菜和盛饭,菜的品种花样并不多,但很实在,几乎都是自家地里产的东西。我发现在藏族人的婚礼上,来宾们更看重的一是仪式要地道正宗,规矩要遵守,二是对歌和跳舞要尽兴,其余的都是次要的了。前者主要是要对得起老人和传统,后者则是满足年轻人的欢乐。不管怎么说,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乡村,年轻人能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,对生性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来说,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。
      第二天的婚宴过后,人们又聚集在屋子外的一块空地上围坐一圈,要开始跳舞了。但是且慢,还有一个老一辈的人对新人的告诫仪式。双方的长辈当着各位在场亲友的面,用谚语的形式教育一对新人。日常生活中藏族说话也好用谚语做比方,能常这样说话的人被视为智者。比如那天新娘家的爷爷对新婚夫妇说的谚语就有“两个针尖的针不能缝衣服,两个心眼的人不能成事” ,说的是夫妇两人今后过日子要齐心协力;“铁锅烂了可以补,名声烂了无法修”,“牛头藏不进怀里,错误瞒不了别人”,说的又是处事做人的道德修养;“做不得的是贼,吃不得的是草乌”,“贪心人前莫露财,坏心人前莫交心”,这是告诫新婚夫妇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。类似的谚语还有很多,那个老人家一套一套的,我请人翻译都来不及。况且那时我被主人家灌了太多的青稞酒,已经拿不稳手里的相机了。
      不过教育归教育,娱乐归娱乐。老人们训话完了,年轻人才围成圈开始跳情舞。这毕竟是一个大喜的日子,人们不会放弃这难得的欢乐。
      第三天是婚礼的尾声,吃了午饭后每个宾客都可得到一份主人的礼物,主要是婚礼上没有吃完的水果、糖、糕点等。主人为每个客人打好一个包,请他们带回家。因为在喜庆的日子里,一切东西都被认为是吉利的,客人们带这些东西回家,也被认为是把一份吉祥带回家了。藏式婚礼中的人情味由此可见一斑。据说连婚礼时的垃圾,主人家都会收集在一起,要放七天以后才会倒掉。
      三天的婚礼中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是传统在藏民族中的生命力,尽管藏式婚礼中也在逐步掺进一些现代文化的东西。比如新婚夫妇除了各有一套全新的藏装外,有条件的还备有一套西装和汉式婚裙,有的还去城里照一组结婚照什么的。送亲的汽车,新房里的彩电,床上的席梦思垫等,村庄里的人们也在追赶时尚的浪潮。只不过藏族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尊重、传承,在藏式婚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对比我们汉族人的婚礼,尤其是在城市地区,传统文化的身影已经很难寻觅了。想一想在那些大酒店里参加朋友们的一个比一个豪华的婚礼,仪式中似乎只有拜父母和夫妻对拜才是中国化的了。
      谢天谢地,幸好这点东西我们还没有忘。